2016年02月28日10:38 來源:映象網
焦波做《走進鄉(xiāng)村里的中國》主題講述
映象網訊(記者 王寬 文/圖)2月27日下午,大象融媒七里河畔名家公開課如約在鄭州市圖書館上演,于建嶸、焦波等5位大家聯袂登陸鄭州,拉開大象融媒全媒體聚焦鄉(xiāng)村鄉(xiāng)土鄉(xiāng)情鄉(xiāng)愁的大幕。
公開課伊始,國務院新聞辦圖片庫原藝術總監(jiān),紀錄片《俺爹俺娘》、《鄉(xiāng)村里的中國》導演焦波,登上大象融媒名家公開課講堂,用親身經歷和體會,還原了鄉(xiāng)村里的中國。
30年時間20萬張照片 記錄“俺爹俺娘”
“我從田野走來,渾身沾滿泥土,很對不起大家,也沒有換衣服,就帶著泥土來到現場。”焦波的樸實的開場贏得了現場觀眾熱烈的掌聲。
焦波是山東人,跟焦裕祿同鄉(xiāng),20歲離開家鄉(xiāng),又不斷的回到家鄉(xiāng),回到父母的身邊。他用了30年的時間跟蹤他的父母,拍攝了照片、錄像,做了畫冊,出的紀錄片和電影,名字都叫《俺爹俺娘》。
“今天是他們誕辰100周年,我又剪輯了一部電影《俺爹俺娘》,跟大家交流做兒女的跟爹娘間的情感,重新溫習一下爹娘對我們的恩澤?!苯共ㄍ嘎?,他打算在母親節(jié)把這部電影獻給母親。
扎根農村373天 還原《鄉(xiāng)村里的中國》
2012年,焦波回到家鄉(xiāng),用373天的時間,拍攝了一部記錄電影叫《鄉(xiāng)村里的中國》。片子在網上引起很大反響,播放達4500萬。
這部片子是焦波帶著一個平均年齡21歲的團隊完成的?!皬乃拇▊髅綄W院找了兩個學生,作為攝影導演加剪輯,還有汶川地震中的孤兒叫古川,他是團隊里最小的攝影師?!苯共ㄕf,就這么一個接近60歲的老頭子,帶著平均年齡不到21歲的孩子,在一個村駐扎下來。
這個村莊就是山東省淄博市沂源縣中莊鎮(zhèn)杓峪村,167戶,484口人。談到為何選這個村,焦波說,里面相對來說保持了一種原始的、樸素的、干凈的民風民俗,老百姓的眼睛都是相對干凈的。
在《鄉(xiāng)村里的中國》里,焦波圍繞村主任、老杜和磊磊三個人,以他們?yōu)橹骶€,為我們勾勒出了鄉(xiāng)村的真實圖景。
現場提問
1.觀眾:在山東老家拍這個片子,老百姓對十八大后的變化怎么看?
焦波:老百姓非常擁護中央,我們這個片子特別拍了一段:習大大說的“責任重于泰山”,這句話讓老百姓聽到了黨中央的聲音。
2.觀眾:覺得老杜很痛苦,沒人理解他。農村中有部分老杜這種人,對于思想沒有開化的農民來說,他們不理解老杜。我想問,是否有必要多重視、宣傳農村精神文化方面。
焦波:我是看中了他的方向性。我希望農民都像他一樣有點追求,精神上要富有。我以為老杜不僅僅是表現出來的風貌,其實他始終在思考,這點不得了。他的精神非常豐富,講出來的東西很深刻。所以我也呼吁一些文化人,多像老杜一樣,深耕土地,去思考問題。
3.觀眾:我是一名教育工作者,孩子才是鄉(xiāng)村未來。這個片子這方面表現比較少,我想,您以后能更多關注孩子們文化教育方面的內容。
焦波:如果方方面面都獵取的話會很雜,我們就是按照這三個任務的主線上的內容。以后會拍更多方面的東西,河南也會拍一個,甚至以后還會去臺灣拍”鄉(xiāng)村里的中國“,那時的”中國“才會更有風采。
位于寶豐縣城西15里地的王堂村,是一個只有560人、980畝土地名不經傳的平原小村。
“三識別”能為判斷傳統(tǒng)社區(qū)旅游模式的優(yōu)與劣、“能否留住鄉(xiāng)愁”提供“標識”,能最大限度地保留社區(qū)“基因”,有利于自下而上的社區(qū)治理觀、發(fā)展觀的培育和踐行,有助于逐步實現傳統(tǒng)社區(qū)的再生和復興。
事實上,清明時節(jié)回鄉(xiāng)祭祀先祖只是外在儀式,更多縈繞心頭的是那動人的鄉(xiāng)愁。清明,蘊藏著濃烈鄉(xiāng)土味,散發(fā)出親和鄉(xiāng)音,流露了真切鄉(xiāng)情,堪稱人世間最珍貴純潔的情愫。讓我們帶著童年懷想,伴著春風回家鄉(xiāng),把對親人最醇厚的思念化為一滴眼灑在故鄉(xiāng)。
3日下午,“在京豫籍專家學者、優(yōu)秀學生代表座談會”在北京河南大廈舉行。
所謂鄉(xiāng)愁,本質上是離鄉(xiāng)游子對鄉(xiāng)土與青春的回望與關懷,而非農村和農民現狀的自拍。
德寶·方頂杯“鏡頭里的鄉(xiāng)愁”攝影大賽介紹。
公元1205年,南宋寧宗開禧元年,剛剛起帥浙東的辛棄疾任鎮(zhèn)江知府。被迫歸隱田園,并不意味著辛棄疾總是心緒難平,更不意味著鄉(xiāng)村就不能承載一個人的美麗人生。不只如此,即便有些地方勉強劃出一些歷史文化名村、名鎮(zhèn),很多時候,也徒有其名,很難承載當代人的鄉(xiāng)愁。
” 從那時開始,張又新廢寢忘食地苦尋鼓嶺老郵局信封。張又新克服了重重困難,在不到3年的時間里收集了31個從鼓嶺進出的信封和明信片。讓張又新感到得意的是,他識別出了1910年由鼓嶺寄往美國紐約封的贗品。
羊年春節(jié),紀錄片《記住鄉(xiāng)愁》的熱播及《一位博士生的返鄉(xiāng)日記》在網絡的走紅,引發(fā)了大家對“鄉(xiāng)愁”的熱議。全國人大代表、福建省南安市梅山鎮(zhèn)蓉中村黨委書記李振生認為,“要通過有序推進城鎮(zhèn)化建設和美麗鄉(xiāng)村建設,讓農村更像農村。
吉炳偉,全國人大代表,開封市委書記。
對鄉(xiāng)愁要有一個恰當的理解,就必須放在中國文化的家國情懷中來看,中國文化中家、鄉(xiāng)、國三者是一體相通的。片子里面講中國農耕文化,很強調它是一種“耕讀文化”,至少一千多年以來“耕讀傳家”是我們村落文化里面共有的傳統(tǒng)。
中央電視臺2月27日在北京召開百集大型紀錄片《記住鄉(xiāng)愁》(第一季)研討會,中宣部、住房和城鄉(xiāng)建設部、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、國家文物局等部委相關負責人,有關部門的思想評論家和文藝評論家,新聞媒體代表出席了研討會。
在城鎮(zhèn)化的背景下,如何放置每個人的鄉(xiāng)愁?對此,民革河南省委建議,在“十三五”及今后一個時期,在城鎮(zhèn)化加快推進、村莊數量急劇減少的背景下,要加大對村莊所承載的鄉(xiāng)村風貌、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保護力度。
常言道“富貴如煙一指間”,30年后站在“玉米樓”最高層冷眼相看這個城市的我,已然是集團老總了。十幾年來,生猛海鮮、各色珍饈都曾在我的胃中停留,在一次次的嘔吐后,我明白一個道理:胃其實是有鄉(xiāng)愁的,只不過經常被忽略。
(日本)、達爾善/ Darshana Prasad(斯里蘭卡)、黎青松/ Le Thanh Tung(俄羅斯-越南)、瑪麗安娜/ Marianna Ignataki(希臘)、莫子偉/ Jeffrey Morabito(美國)、尤蘭達/ Yolanda vom Hagen(德國)、馬騰飛/ Martin Derbyshire(英國)